中醫基礎觀念

談談補益(二)–再論陰陽

陰與陽,互依共存,相互轉換

陰與陽,二者之間相互依賴,支持著對方的存在,只有陰或只有陽,生命都無法存在。

這很好理解,一個生命體有陰無陽,表示它缺乏陽氣,沒有能量,身體將無法正常活動,全身冰冷,心臟無力跳動,血液不能運行,即使有細胞與充足的體液,仍然無法存活;相反的,有陽無陰,表示體內沒有充足的陰液供給,缺乏營養物質,就算有熱能,也無法維持生命正常運作。

此外,陰與陽可彼此轉換,就像能量與物質之間能夠互換一樣。陽氣充盛,則可推動體內生化反應,幫助攝入的營養物質轉化為陰,形成形體;另一方面,陰液充足,營養充分,自然可以支持陽氣的生發,產生熱能,充滿活力。

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」
《黃帝內經》

人體的健康,取決於陰陽二者的平衡與否。當體內之陰陽充足且平衡,相互協調時,就像是體內的水與火勢能相當,不會因為火勢太旺而過熱,也不會因為水勢過盛而陰寒,身心舒暢,身體調節能力強,免疫力好,不易生病,即使生病也容易恢復,不怕冷也不怕熱,這就是陰陽平和的健康狀態。

陽虛

如果二者不平衡,陽虛而陰不虛,相對而言,就是陰多陽少,那便是水多於火,缺乏熱能。

試想人體內水多於火的感覺,身體充滿寒冷的水,卻無法提供足夠的熱度使其流動起來,因此,總是感到寒冷,無力抵抗外界的氣溫下降,不易保持溫暖,比一般人更怕冷,經常無緣無故地出汗,而且,動能不足,不愛動,不愛說話。有些白白胖胖又不愛活動的人,或基礎代謝率低,體溫偏低,甲狀腺機能低下等等,都與陽虛相關。

陰虛

相反的,陰虛而陽不虛,亦即陽多陰少,那是火多於水,陰液不足,使得熱能過盛。

試想一塊田地,陽光充分,卻灌溉不足,會是什麼模樣?缺少水的滋養,地面滾燙,乾涸龜裂,穀物無法正常生長,陰虛的表現便是如此。

陰虛的人,體內火氣過旺,陰液不足以平衡火氣,因此,皮膚乾燥,身體會感到烘熱,夜晚睡著後容易出汗,不怕冷,喜歡冷飲冷食,容易心煩、情緒急燥,好動不寧,平時所謂的上火,或身材乾瘦,基礎代謝快,吃多也不易胖,或甲狀腺機能亢進,或更年期綜合症,常與陰虛相關。

陽虛自汗,陰虛盜汗

陰陽的盛衰表現在汗液的調節上,中醫將二者關係總結為一句話:「陽虛自汗,陰虛盜汗」。

陽虛自汗:沒有運動,也無日曬的情況下,總是無緣無故出汗,或是稍微一動就出一身大汗,汗水清、無味、不黏稠,常於日間發生,加上容易疲勞,往往是陽虛了。
陰虛盜汗:夜間睡著後出汗多,甚至一身大汗,能濕了衣服,待醒後汗出就減少或停止,這是由於陰液不足,使得陽氣偏亢,在夜間逼汗外出,是陰虛的表現。

陽虛自汗陰虛盜汗
沒有運動,也無日曬的情況下,總是無緣無故出汗,或是稍微一動就出一身大汗。睡著後出汗多,甚至一身大汗,能濕了衣服,待醒後汗出就減少或停止。
常於日間發生主要見於夜間
汗水清、無味、不黏稠多為冷汗

陰陽兩虛

陰陽兩者皆虛,表示體內的陰陽都低於正常量,陽氣虛衰,陰液也虛少,也就是說,水和火都處於缺乏的狀態,熱能、生命活力供應不足,滋養物質、水份、體液也不足,缺乏營養滋潤既有陰虛表現,又有陽虛的症狀。

陰陽兩虛,既怕冷,又怕熱,穿多了容易感到烘熱,穿少了又覺得冷;吃涼的容易腹瀉,吃點補的又會使得陽多於陰而上火;體力差,不愛活動,同時又經常感到焦燥,心煩;白天一動就出汗,夜晚睡眠時也容易出汗。

年長者,或大病、手術之後,或患病時日久,長期不愈者,通常會有陰陽兩虛的問題。

Back to top 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