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食兼用品醫聖張仲景食療養生專欄
Trending

甘草

讓我們從甘草說起吧!為什麼呢?因為它是成百上千的中藥裡,使用頻率最高,應用範圍最廣,幾乎每個方劑均可見到的一味藥物。

每個中藥,就像人一樣,有其獨特的個性,有的豪邁奔放,有的溫柔恬靜,有的勇猛如將,有的內斂自守。甘草的個性,最為柔和,最為圓融,與幾乎所有藥物相互搭配,還能調和其他藥物彼此之間的關係,有「國老」、「良相」之美稱。稍嚐甘草,可以發現其味甘甜中正,不摻雜絲毫其他滋味,乃甘味最純正的中藥,因此得名「甘草」。

甘草,屬豆科植物,藥用部位取其根及根狀莖。將其切片曬乾後,直接入藥使用者,為「生甘草」;加上蜂蜜炮制後,則為「炙甘草」。

性味、歸經與功效

甘草「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,堅筋骨,長肌肉,倍力,金瘡,尰,解毒。」
–《神農本草經》

甘草「入和劑則補益,入汗劑則解肌,入涼劑則瀉邪熱,入峻劑則緩正氣,入潤劑則養陰血。能協和諸藥,使之不爭,生肌止痛,通行十二經,解百藥毒。」
–《本草備要》

生甘草,性平偏涼,味甘,歸脾、胃、心、肺經,通行十二經。意思是:性質以平和為主,略偏涼性,味道甘甜,主要作用部位是脾、胃、心、肺,但又可以通行於全身十二經脈,作用於周身各處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,味甘者「可補」、「可緩」、「可瀉」,因此,甘味純正的甘草有很好的補益、緩和、瀉除邪熱的能力,具有補中益氣,和中緩急,調和諸藥,潤肺,解毒等功效,主治咽喉腫痛,消化性潰瘍,癰疽瘡瘍,解諸藥毒及食物中毒。

生甘草
炙甘草

方劑中常見的甘草,乃經過蜂蜜炮制的炙甘草,藥性由「涼」轉「溫」,雖屬溫性,仍然極為柔和,不似一般溫性藥物容易引起上火的問題,應用範圍極廣泛,主治脾胃虛弱,飲食少,腹痛,大便稀溏,因疲勞過度引起之發熱,肺虛咳嗽,心悸不安,驚癇。

一般以為甘草入藥,僅是為了調和諸藥,起協調作用,事實上,甘草還有許多重要功效,仲景常將其作為主要藥物,使用甘草的頻率極高,共138方,占全書方劑的41.4%,乃《傷寒雜病論》一書之最。

作用

我們可從補益、調和諸藥、緩急、瀉邪熱及解毒五個方面進行探討。

1. 補益:

仲景用甘草,取其補益之效最為常見。它的甘味純正,補益功效奇佳,不論是氣虛、陽虛或陰虛,仲景方中均可見甘草身影,且常作主藥。

氣虛者,用甘草益氣。舉例來說,心氣不足,心血虛少所致的心律不整,中醫稱之為「結代脈」,症狀表現為心臟搏動不規律,「止無定數」,心搏會不定時地暫時停止跳動,有時搏動三下,暫停一下,再接著搏動;有時搏動七下,暫停一下,再接著搏動。此時,仲景用「炙甘草湯」治療,重用炙甘草四兩為君藥(主要藥物),益氣補中,通暢經脈,以行氣血,可收意想不到的效果。脾胃虛甚而致腹瀉下利不止,治療用「甘草瀉心湯」,也是重用甘草四兩為君,大補脾胃,止瀉利。

陽虛者,用甘草與辛味藥相合以補之,中醫學認為「辛甘化陽」,意即辛味和甘味之藥物合用,可以補充人身之陽。陽為人之根本,氣虛之甚可以導致陽虛。舉例來說,常有心悸、心慌症狀的心陽虛者,仲景總是以味辛之桂枝與味甘之甘草相合,以溫補心陽,養心定悸,如桂枝甘草湯、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、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;常有腹瀉表現的脾胃陽氣虛寒者,以甘草和味辛之乾薑合用,專補脾胃陽氣,如甘草乾薑湯、理中丸;而四肢末稍冰冷、表現出怕冷畏寒,蜷縮躺臥在床的腎陽不足者,又常用甘草與味辛之附子合用,溫腎回陽,如四逆湯、芍藥甘草附子湯。

陰虛者,用甘草與酸味藥相合以補之,中醫學認為「酸甘化陰」,意即酸味和甘味之藥物合用,可以滋養人身之陰。如芍藥甘草湯,就是僅以甘草與酸味的芍藥二藥同用,功專養血和陰,常用於治療陰血不足所致的腳痙攣、抽筋、疼痛,其效若神,故又名“去杖湯”,形容因陰血虛導致腿腳無力、行動不便的患者,服此方後可恢復正常行走,連拐杖都可以拋開了。

2. 調和諸藥:

由於人體臟腑系統極其複雜,患病後的表現常常不會是單純的邪氣盛或正氣虛,也不會是單純的寒証或熱証,因此,一個處方裏經常同時有寒藥也有熱藥,或者,瀉邪藥物和補益藥物同用,可能因彼此藥性不同而無法相合,此時,需要以甘味藥物調和方劑中所有藥物之性味,使作用可完全發揮。

仲景常用甘草調和諸藥,稱其“國老”,即贊其調和之功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言 “諸藥寒溫不一,必需甘草和之”。

3. 甘而緩急:

含峻猛藥物又須緩緩發揮攻邪效力之方劑,方中用甘草,取其甘緩之力,使藥物在體內作用時間延長,並減緩藥物的峻烈之性,使祛邪而不傷人體正氣,代表方為附子理中湯、通脈四逆湯、四逆湯等,方中均含有功效極強的乾薑和附子,十分燥熱,若單用恐怕過於偏向熱性,加上甘草,可緩薑、附之峻烈,又能將回陽之力留於胃中較長時間,而不致迅速直達下焦,以充分發揮療效。

此外,有一個針對現代常見的風濕性關節疼痛療效顯著的常用方,甘草附子湯,治療陽氣虛而風濕盛,風濕之邪深入關節之內,引起骨節劇痛不得屈伸,兼見汗出短氣,小便短少不利、怕風的病証。因濕邪的特性黏膩,又已深入關節,不易排出體外,應當緩緩攻之,否則容易留下濕邪,好比擦拭黏膩的污漬,必須慢慢來,才能擦得乾淨;若僅用攻邪藥物,藥效迅速行經體內,濕邪無法盡去。故以甘草為君藥,緩和附子、桂枝峻烈之藥性,使藥物在體內緩緩發揮作用,而風寒濕邪可一併除去,王晉三謂:“獨以甘草冠其名者,病深關節,義在緩而行之徐徐救解也。若驅之太急,風去而濕仍留,反遺後患矣。” 

甘草「緩」的作用還表現於緩急止痛。當人體經脈、肌肉不正常地拘急收縮時,常會引起疼痛,此時仲景常用甘草,舒緩經脈的收縮而達止痛的效果。比如小腿經常性抽筋疼痛,胃腸痙攣疼痛,或是坐骨神經痛,用芍藥甘草湯;腸胃收縮太過而腹痛時,用小建中湯、黃連湯;關節疼痛時,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或烏頭湯,都是以炙甘草止痛的例証。

4. 瀉邪熱,緩解咽喉疼痛:

甘草生用,藥性偏涼,能瀉火,清解陰經毒熱,消除咽喉癰瘍腫痛。

所謂「邪熱」,即指「引發疾患的熱性邪氣」,若不祛除,留於體內就會引起腫痛、發紅的症狀。《傷寒雜病論》中,當熱邪留於咽喉,導致單純的咽喉疼痛、紅腫,而沒有發燒、流鼻涕、咳嗽等其他感冒表現時,仲景用大量的生甘草清瀉邪熱以消除腫痛,疼痛輕者單用生甘草,嚴重者單用甘草無效時,則與桔梗合用。 

5. 解毒:

仲景用甘草化解藥物中毒、飲食中毒,孫思邈云:“甘草解百藥毒,如湯沃雪,有中烏頭、巴豆毒,甘草入腹即定,驗如反掌。”張錫純形容甘草“其味至甘,得土氣最全。萬物由土而生,復歸土而化,故能解一切毒性。”

近代研究已證實甘草能提高機體對毒素的耐受度,減緩毒素或藥物引發的過敏反應,顯著降低組織胺、可卡因、咖啡因、乙醯膽鹼、河豚毒、蛇毒等多種食物及藥物毒性。

總結

絕大多數的方中都可見到甘草,是應用最廣的一味中藥,被譽為「眾藥之王」。仲景用甘草補正氣、顧護脾胃、緩解肌肉拘攣疼痛、緩解關節疼痛、清解咽喉炎症、化解飲食及藥物中毒。

甘草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有甘草酸(又稱甘草甜素)、甘草次酸、甘草黃酮類、甘草多醣類,作用廣泛,可抑菌、抗病毒、抗過敏、抗發炎、調節免疫功能、保肝、降血脂、抗心律不整,還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、清除自由基、抗氧化、改善細胞受損情況,有效避免各類發炎,適用於慢性疲勞症候群、體質虛弱、免疫失調、過敏、心血管疾患、心肌炎、黏膜發炎、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、習慣性泌尿系感染等多種疾患的調養。

甘草具有類似於腎上腺皮質激素(俗稱類固醇)的作用,能減少腎上腺負擔,可用於腎上腺荷爾蒙的治療,並可促進水分和鈉離子留於體內,並將鉀排出體外,調節體內鈉鉀平衡,消除其他藥物產生的利尿作用,保持體內水分。

現今許多花草茶、養生茶中,都含有少量甘草,例如許多人愛喝的康福茶(Comforting tea),便是以甘草和薄荷為主要成分。

注意事項

甘草適合大多數人使用,但由於其有類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,若使用不當,過量甘草會造成體內鉀的流失、水與鈉的滯留,引發水腫和血壓升高,故高血壓、肝腎疾病、低血鉀,尤其是肝硬化、心臟衰竭的患者,請遵醫囑使用甘草,並謹慎注意身體反應。

有些人體質特殊,對於甘草很敏感,食用少量甘草也會發生輕微水腫,或小便不利的情況,只要立刻停止繼續攝入甘草,症狀就會自然消除。

食療方舉例

甘草汁
甘草桔梗汁
甘麥大棗茶
甘草乾姜湯
芍藥甘草湯
茯苓杏仁甘草湯
理中湯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Back to top button